明代服饰中的“比甲”究竟是什么样的?
中国汉族人民传统的汉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明代时我国汉服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在此阶段,汉服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改进,比甲就是其中的代表。那么,明代的“比甲”究竟是什么样?它又是怎样出现的?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认知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待。
一件华美的明清比甲
明朝的服饰继承了汉唐宋时代中原王朝主流的衣物样式,同时也由于历史因素继承了某些蒙元服装的元素,即所谓“胡化”。虽然满清立国后大力打击了明式汉服,但仍保留了少数款式和特征。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从朝鲜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的的服饰中看到一些“遗迹”。
南宋背心
目前研究认为比甲应当在宋代就有雏形,是一种无袖的长罩衫。后来在宋蒙民族交流的过程中传入蒙古。蒙元帝国时期纽扣在中国服饰中开始了大范围的使用,比甲也有纽扣的出现,使得比甲的穿着更加便捷紧实,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比甲从客观上来说最大的特色就是便于骑射,也渐渐成为草原骑射民族的常着衣物。《元史》中有一段对于比甲的记载:“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由于它便于生产生活,又不失美观,在明代以后逐渐流传开来。样式上与今天人们穿的背心很像。据文献和传世文物证明,明代比甲一般都有五枚金属扣,在上层官僚也贵族中也收到追捧。
明代比甲设计图样
入清以后,比甲主要是妇女经常穿着的衣服,如果大家留心翻阅《红楼梦》,就能看到不少有关比甲的描写,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冗述了。
参考资料:
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宋濂等:元史
陈娜娜 , 徐方杰 , 陈嘉毅:汉、唐、明代汉服设计与对比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明代的衣服?
明朝服饰是指明朝时的衣饰。明朝服饰继承了宋元两代的式样,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和演变,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继承于元代蒙古人的腰线袄。
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金属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
唐宋明朝官服的区别?
明朝官阶九品,制作出的服装也如官阶。九品官制奠定以后直到明初,官员的品级只能从服饰的颜色及图案花纹上区别。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其图案花纹,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搭花,径二寸。
四、五品小杂花,径一寸。六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官员以下无花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定补子制度。补子就是一块缝在胸前的布,上面绣上各种花纹。公、侯、伯、附马的补子绣麒麟白泽,官员是文禽武兽。
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以下是鹭鸶、黄鹂、蓝雀等。
武官一二品是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清王朝取代明王朝之后,也实行了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
清代把胸前的这块方布也叫"补子"或"背胸",把缀有这种补子的袍服称为"补服"。
清代文官一至七品补子图案与明代的相同,八品则改明代黄鹂为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绣蓝雀。
惟文官一品都御史、三品副都御史及按察史、五品监察御史皆绣獬豸。
武官补子图案区别较明代为细,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代流行服饰是?
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孔府旧藏的明代服饰为什么能完整地躲过清初的暴力政策?
我想可能是因为所在地的关系吧,孔府毕竟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象征地,而清朝在入关后,一开始是和所有改朝换代的新统治者一样,实行各种政策争取大多数百姓的人心,到了清朝自然就是争取汉族人的人心了。所以就不可能在开国初期就做出暴力政策。主要政策就是:1为明崇祯帝发丧,令官民服丧三日。2明官吏降附者,各予升级,仍令视事。3税费除正额外,一切加派进行废除。4礼俗衣冠暂用明制。
而过了2年后,清***才突变,开始强制推行一些民族压迫政策。那时候也应该是清统治已稍微稳定,如果他们动了汉族的精神圣地,也许会带来巨大的反弹,反而影响其统治。并且在清入关后,中原地区先后存在四股主要反清势力,那时候恐怕清***已有点自顾不暇了,这才使得孔府的一些旧藏可以保存下来吧。
以上为个人推测,给你一点参考吧,不过历史上的东西很多是分析不清楚的,即便是当时的人也不一定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