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衣服才算汉服?为什么说清代衣服就不算汉服?
什么是汉服?
汉服是中华名族传统服饰,不是特指汉朝服饰,唐代的齐胸襦裙,宋代的褙子,明代的马面,……我们统称为汉服。汉服是上衣下裳制,有的会有大袖衫。
为什么清朝的服饰不是汉服:
众所周知,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而清朝推行满族服饰,所以算不得汉服。
汉服的特点:
穿:
最重要的就是右衽,交领汉服都是右衽,左右。而左衽,代表…死人…。
大家别穿错了!之前我有买山回来和正版店铺对比,原创版型很正。但是山就…一言难尽。它是左衽,改都改不回来!布料也是那种粗糙的感觉。
形制:
旗袍算不算汉服:
当然不算了,直男朋友们别再搞错了(摊手)
汉服主要体现这个汉字,包括汉族,这是因为汉朝时代确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之一,可以这么理解凡事汉族统治的古封建王朝都是,但细一点就是特指汉朝时期的服饰。基本现在有许多人穿的汉服都是汉朝风格。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到现在可以归结为所有的古装服饰。
服饰结构:
汉服***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组成: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清朝满族是女真族人,属于少数民族,所以他们的衣服是他们的民族服装,不属于正统的汉服。
汉服,是指儒家礼典服制的总和。自黄帝始,贯穿西周到明朝。
我们今天依然管衣服叫“衣裳”,衣裳,上衣下裳,是汉服中最基本最古老的款式。“凡服,上曰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衣的甲骨文就是交领衣,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
黄帝制定了衣服的式样,就是汉服,汉民族的礼服与常服。之后经过多次变迁,但大体相同。唐朝时国富民强,划分了汉服的多种款式,规定了上自皇帝公卿,下至百姓的各个等级的衣服式样,并且有各个不同场合(祭祀、朝见、日常、聚会等等)的衣服式样的版本。直至明朝,基本遵循上衣下裳的标准。
清军入关后,大力推广满族文化,削发改装,由上衣下裳的汉服强制改为上下一统的旗装。汉服慢慢退出了主流舞台。
🌾明朝和清朝在服饰上面有什么差异?
明朝“复汉官之威仪”,朱元璋一登基就下诏将元朝的辫发、椎髻、胡帽等全部禁止,对周汉、唐宋的服饰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下剃发令,并俱用满族服侍,禁止汉族服饰,但对前代服饰又有所保留。
官服
明朝文武官服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重点说一下祭服和公服。
祭服最为尊贵,只能用于祭祀等场合:青罗衣,白纱中单,黑领黑边,赤罗裳,赤罗蔽膝。
公服用于早晚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一般只在初一十五朝会时穿: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用纻丝或纱罗绢制作。袍服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七品为青色,八至九品为绿色,按品级大小绣织各种花纹。
相比之下,清朝的官服就比较单调了,有行袍、蟒袍、礼服等。规定一至七品官员可以着蟒袍,但不得用金***。和明朝一样,以衣服上所绣物件来表示官员的品级。还有花翎,黄马褂等彰显特殊身份的装饰。
补服是清代官员中主要的服饰,是比袍短,比褂长的一种过膝长褂,对襟,平袖过肘,前胸后背各缀一块纹饰不同的补子。而清代礼服的衣袖更是一个特点,俗称“马蹄袖”,规定是男子和八旗妇女都用,而汉族女人可以不用。
男服
明代男子便服,一般用袍衫,形制虽然多样,但都未脱离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的特点。一般普通人家多用布料,有钱家里则多用绸绢、织锦缎,并在上面绣着花纹。
在明成化年间,京城流行着一种“马尾裙”,是从朝鲜国传过来的,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气,可见明朝时对外也是比较开放的。
清朝男服有袍、褂、袄、衫等,长袍又称旗袍,清入关后成为统一的服式,全国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装。旗袍样式为:圆领、大襟、平袖、开禊,而清朝对民间的服装,除了***外,其他颜色限制不大。
雍正年间,还有了和旗袍相配的马褂和坎肩。马褂为圆领、长仅及腰,作为外部御寒或配套。坎肩则由汉族的“半臂”演变而来,无领、无袖、对襟,穿脱方便,也可以起到装饰旗袍的作用。
另外清代男子,不分长幼寒暑都要带帽,帽子也有暖帽和凉帽之分。
女服
明代女服沿袭唐宋式样,主要有袍衫、袄、霞帔、褙子、比甲、裙子等。按规定,民间妇女的衣服不能用金绣,只能用紫、绿、桃红及一些浅淡颜色,不能用大红大黄等色。
清代妇女分满、汉两种,满族妇女一般穿长袍,汉族妇女则以上衣下裙为主。
满族女服的长袍:圆领、大襟、袖口平大,长可掩足,外装饰坎肩。而这种长袍至清末也逐渐演变成汉族女子的旗袍了。
汉族女服较男服变化较少,一般有披风、袄、裙等。披风类似于褂:对襟、大袖、下长及腰,裙子方面和明代差不多,但后期也有所改变。
清代妇女服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使用花边,作为一种装饰。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总体来讲,明朝服装以传统汉服为主体加以改进,而清朝则以满足服饰为主体,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两个朝代相同之处则在于,两个朝代等级限制都极为严格,从日常服饰便不难分辨出彼此的地位。
明朝服饰特点
明朝建立之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与传统汉服相比,明朝服饰的最大特点便是衣裙比例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此外,明朝的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
△明朝官员常服
官员服饰:我们最常见的明朝官员服饰便是常服,也就是官员平日里办公所穿的衣服,其特点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腰间束带。而这个团领衫最大的特点便是胸前和背后的补子,也就是一块绣着不同图案的方形绸料,文官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在颜色方面,明朝因皇帝姓朱,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故而明朝公服不再使用自南北朝以来常见的紫色,转而以朱色为贵。除了日常穿的常服之外,官员还有朝服、公服、祭服和赐服等传统服装,除了明朝特有的麒麟服之外,其他各类服饰基本遵循了传统汉服的特点。
△明朝士子和百姓服饰
男子服饰:明朝士人的穿着以“长衫”为主,最常见的便是圆领大袖衫、头戴四方平定巾,这种服饰同样有着详细的制度,“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除了圆领大袖衫之外,明朝士人平时还喜欢穿着道袍、直身和直裰等交领袍服。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颜色方面主要以褐色为主,为的便是和官员服饰相区分。
△明朝女子服饰
妇女服饰:明朝妇女的服装同样极为丰富,贵族妇女通常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则与唐代相仿,主要以右衽为主,而霞帔、背子、比甲则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则随着家境和身份变化,也有着不同的形制,命妇则有朝廷赏赐的极为华贵的礼服。普通妇女的着装便比较朴实了,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其中背子又分宽袖背子和窄袖背子之分,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清朝服饰特点
清朝的服饰受到了满族服饰的影响,在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颁布了《服色肩舆条例》,就此废除了汉族传统的冠冕衣裳,清时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朝官员服饰
官员服饰:清朝服饰在各种***剧中极为常见,其特点便是“长袍马褂”,且沿用了明朝时期的补子制度。官帽同样是清朝特有的,除了军士、差役之外,各级官员均佩戴形似斗笠的纬帽,且有暖帽、凉帽之分,帽子顶端则有与品级相对应的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子后方则拖着一束孔雀翎,大部分翎上无“眼”,只有被特殊赏赐的才会佩戴单眼、双眼、三眼“花翎”,越多越贵。四品、五品以上官员还有朝珠,通常以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
男子服饰:清朝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袍、褂、坎肩等,其中尤以长袍外罩马褂最为流行,长袍外罩坎肩则主要在八旗子弟中流行。此外,清朝百姓大多戴帽子,分为暖帽、凉帽、便帽,尤以便帽为主,也就是俗称的瓜皮帽,帽子顶上缀有丝绒结成“算盘结”,而帽子正中则有为了区分前后的“帽正”。在鞋子方面,清朝百姓普遍穿靴子,按规定只有入朝的官员才允许穿方头靴,民间男子则多穿尖头靴,贫富之间样式相同,仅用料不同。
△汉族妇女服饰
妇女服饰: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年间仍然保持着明代的款式,比较流行小袖衣和长裙,到乾隆之后衣服开始变得逐渐肥大和短小,袖口日益变宽,也开始出现云肩。到晚清时期妇女们开始去裙着裤,衣服镶花边、滚牙子。满族妇女则大多着“旗装”,梳旗髻(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总体来说,明清服饰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明朝受传统汉服影响较大,而清朝服饰则受满族传统服饰影响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