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毁伤效应有多大?
核武器强大的威力一直被人们忌惮,那么核武器通过什么方式对目标进行杀伤,为什么只有核武器能成为战略威慑武器,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核武器的杀伤效应。
一.冲击波
核武器的杀伤效应首先是冲击波,这是核武器基本杀伤破坏因素,能够占爆炸释放总能量的50%。多样的传播途径也是冲击波杀伤力的保证,在水中、空气中、土壤中都可以传播。
冲击波的直接杀伤与间接杀伤两种杀伤方式共同作用,确保了对攻击范围内对人体与设备的彻底毁灭。直接杀伤是通过超压、动压直接对人体内脏器官与对人体的巨大撞击力造成的杀伤;间接杀伤则是在冲击波作用下的沙石、砖瓦、碎片等物体的飞溅和倒塌的建筑物对人体及武器装备的二次杀伤。
核爆的冲击波,毁伤性极高
二.光辐射
核武器杀伤效应中排行第二的是光辐射,核爆中约30-35%的能量进行光辐射杀伤,破坏力仅次于冲击波。核武器空爆,即在空中爆炸时光辐射的杀伤范围最大。
空爆时,核战斗部内部高能粒子产生的电磁辐射被周围空气完全吸收,空气温度骤升至几十万摄氏度,形成巨大的高温好热炙热气团,并向周围发射光辐射。这种辐射包括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几部分。光辐射直接烧伤人体,引起其他服装、工事、建筑等燃烧,造成大面积杀伤。
核爆的蘑菇云迅速散发出光辐射,造成大面积杀伤
三.贯穿辐射
核爆中发射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与
中子流等射线,其中γ射线与中子流的穿透能力极强,在核爆最初的一分钟内发射出的大量γ射线与中子流形成了贯穿辐射。这种辐射占爆炸总能量的5%左右,虽然能量不高,却具有特殊的危险性与杀伤力。
贯穿辐射对人体能直接引起急性射线病,对光学仪器造成破坏。其对大部分武器装备杀伤性不大,但经过中子流照射过的含有金属钾、铝、锰等目标物质产生感应放射性,对人员造成伤害。同时,含钠盐的食品和药品也会被辐射污染,对食用的人员造成无形的杀伤。
四.放射性沾染
核爆后不到1分钟时间内,冲击波、光辐射和贯穿辐射就已经结束,而放射性沾染将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
放射性沾染可通过专业部队的洗消作业去除
放射性沾染主要杀伤人员。在核爆过后的污染区,被辐射过的土壤、衣物等物体表面的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射线直接照射人体并造成杀伤,核爆释放的β射线对人体危害性最大。被辐射污染的食物、水、空气进去人体后会再次造成体内照射伤害,对人体组织内部的脏器造成伤害。暴露人员的皮肤、服装沾染了放射性物质或接触了严重沾染的武器装备与其他武器也会引起皮肤表面烧伤。
五.电磁脉冲
核爆释放的γ射线与X射线与周围介质相作用而散射出非对称高速康普顿电子流和这些不对称分布电荷运动激发出的随时间变化的电磁场称之为电磁脉冲。电磁脉冲干扰雷达,中断通信并扰乱指挥系统计算机工作而产生错误的输出数据。
电磁脉冲分为功能损坏和工作干扰两种对电子设备的杀伤方式。功能损坏是对电子系统或元器件造成破坏,使其无法继续工作。工作干扰是指电磁脉冲对电子、电气系统接收的附加信号使得其工作状态改变,引起工作紊乱甚至控制失灵。对导弹、航天飞行器及电子计算机的数字逻辑电路造成电压与电流超过设计的允许值,引发电路状态改变,从而发生错误的指令与动作。
电磁脉冲影响示意图
可以看出,核武器的杀伤分别对人员、武器装备、电子系统与环境等造成杀伤,而不同类型的核武器分别强化了各项杀伤能力,形成了目前功能各异的核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