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代女性服装相比明代有什么变化?
  2. 明朝锦衣卫的衣服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

清代女性服装相比明代什么变化?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林小静

有清一代,满族女子的服饰明朝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形成了清朝女子特有的旗装。不过清朝有着“男从女不从”的约定,因此清朝的汉族女性仍承袭着明朝的服饰装扮,与满族女子的服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满族女子平时着衫、袍,一开始较为宽大,逐渐变窄如直筒。满族女子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外面套上一件坎肩,也就是所谓的“马甲”,坎肩并非清朝人的发明,本是汉族的服饰,清朝入关后对坎肩加以改造,形成了带有自己风格的坎肩。不过在在清初,坎肩大多是又短又紧身,一般穿在里边,到了后来逐渐宽大,并且上面装饰有滚边和绣花,就变为外罩了。有时候在旗袍里面还会穿长裤,裤腿上绣花,不过较外面的长袍短,一般不是很能看得出来。

明朝女子服饰特点
-明朝女子服饰特点总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通常在宫廷剧里看到的清代命妇礼服,沿袭了明朝风格,有凤冠、霞帔,只不过清时的霞帔演变为背心式样,下方往往剪裁有彩色流苏,中间缀以补子,补子上绣的图案一般根据其丈夫或者儿子的品级来定的。能享有这种式样的服装的人非富即贵,属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

清朝的汉族女子的服装沿用了明朝的服装形制,与满族女子所穿宽长旗袍不同,明代女性穿的是袄裙,即上衣下裳。上面是袄衫,属小袖衣,下裳多为裙,颜色以鲜丽的红色为主,这种裙子款式多样,有马面裙、月华裙、凤尾裙、鱼鳞裙等等。普通妇女中还流行穿长裤,裤口镶有花边。

此外,明朝女***装一般以对领和圆领为主,领子高约一寸许,有一二个领寸。明朝女子所穿的高领通常没有镶边,没有过多的装饰,清代旗装将结带改为纽扣后,所穿的立领与明朝存在较大区别,立领一般都有镶边,领口也会有一些图纹修饰。

明朝女子服饰特点
-明朝女子服饰特点总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除了所穿的衣服,明、清两代女子穿的鞋式也不一样。明朝女子大多穿弓底鞋,鞋面多刺绣,镶有珠宝,以美为主,更少考虑舒适度。满族女子在入关前,没有缠足的风俗,因此到了清朝时期,纷纷开始缠足,因为穿长袍不便,所以鞋底设计为有一二寸甚至四五寸的木底,制成马蹄状。高跟鞋在鞋底中心,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叫花盆底鞋。这种鞋底非常结实,往往是鞋面破了鞋底依旧完好。

明朝锦衣卫的衣服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

从明朝的建立到明朝统治的结束,锦衣卫一直存在。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蟒服

明朝女子服饰特点
-明朝女子服饰特点总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蟒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又被称为蟒袍﹑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蟒服款式为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们的最高理想,即意味着位极人臣,荣华富贵

飞鱼服

飞鱼服是次于蟒服的一种隆重服饰。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着飞鱼服。飞鱼是一种纹理,有飞鱼纹的曳撒、直身、贴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飞鱼服。飞鱼服上有四爪飞鱼纹。

注:飞鱼类蟒,亦有二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飞鱼类蟒,非真作飞鱼形。明代史料里面提到了锦衣卫堂上官穿飞鱼服,不过“飞鱼服”是个大名称,凡是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都叫飞鱼服,而纹样包括这样过肩式的、补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则各种都可以

斗牛服

明朝赐予一品官员的官服,上绣虬属兽斗牛,故名。斗牛服与蟒服、飞鱼服,因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

明朝锦衣卫所穿的衣服一般为飞鱼服

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年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着飞鱼服。

飞鱼是一种纹理,有飞鱼纹的曳撒、直身、贴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飞鱼服。飞鱼服上有四爪飞鱼纹“飞鱼类蟒,亦有二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飞鱼类蟒,非真作飞鱼形”。

是明代锦衣卫、大内太监朝日、夕月、耕耤、视牲、祭历代帝王所穿礼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才可穿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

张廷玉修的《明史》有提到,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张爵的墓志里有写“赐四兽麒麟服、銮带绣春刀、银鎁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张爵“充前驱使事,—切机务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挥佥事俸。自发驾以至回銮,飞鱼蟒衣、帑金、厩马、酒饭之赐,及宣召面谕之优,不可枚举。”由此可见,飞鱼服绣春刀是皇帝赏赐的。

明代史料里面提到了锦衣卫堂上官穿飞鱼服,不过“飞鱼服”是个大名称,凡是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都叫飞鱼服,而纹样包括这样过肩式的、补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则各种都可以。

明中期时制服的识别系统缺少监管,有人专门把飞鱼服穿得像蟒袍,于是朝廷严厉控制了多年,至明末奢华之风又起,***都喜穿的华贵,对服饰的管制才放宽松。


锦衣卫服饰分三种:飞鱼服,蟒服和斗牛服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掌管皇帝的仪仗和侍卫。

飞鱼服

《山海经》:“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

此处的飞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鱼,也不是会飞的鱼,而是幻想的一种生物,龙首鱼身,虽比较奇怪,但是但凡沾了龙的东西,自然免不了尊贵,所以要有一定品阶的官员才有资格着飞鱼服。

蟒服

除了飞鱼服,还有一种蟒服,较之更为尊贵。

《万历野获编·补遗》中记载: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

蟒服是不会有人轻易得到的,除非是皇帝的亲信,并赐给他。除了锦衣卫外,还有一些专门服饰皇上的太监,也时常穿着蟒服。

斗牛服

在这两种服饰外,还有一类名叫斗牛服,它与其他的两种服饰,在纹饰上是有所不同,不过与皇帝常穿的龙衮服较为相似,这就能看出这些衣服的高贵,除锦衣卫外,在朝中往往是一二品这样的***才能得到这种赏赐的服饰。

总结

《明史·舆服志三》:斗牛服与蟒服、飞鱼服,因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

所以平常时候,不管是锦衣卫还是朝中百官,只有在重要场合才会穿这三种衣服,平时是不会穿的,万一有所损坏,是对皇上的大不敬。

锦衣卫”服饰一直很受关注,这里略作介绍,顺便澄清一些服饰上的误解。锦衣卫主要职能是负责***的卤簿仪仗、值班宿卫及巡察捕缉等,并参管刑狱。锦衣卫从指挥使、同知、佥事到千百户、将军、力士、校尉等,人数众多,所穿服饰根据场合、职事均有规定。

锦衣卫不仅穿飞鱼服,还有蟒服、斗牛服、麒麟服,另外,锦衣卫大汉将军在当值时还要穿装饰有小旗的头盔,穿对襟的罩甲,盔甲有金盔金甲、红盔红甲和红盔青甲等各种颜色,腰间还要悬挂宫禁金牌和佩刀,手持金瓜或斧钺等。

飞鱼服属于赐服,按照明制,“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

因而可知,无论飞鱼服还是麒麟服,穿在锦衣卫身上都是一种荣宠和身份的象征。而且,飞鱼服不是锦衣卫专属,其他被赐官员也可穿,且并不是所有锦衣卫都可以穿,必须是有相应品级、特殊身份的官员才可穿。千百户的锦衣卫穿青蓝色锦绣服。

飞鱼服的飞鱼不是鱼仅仅多了两个翅膀,而是古代神话中的头如龙,鱼身有一只角的动物。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龙鱼陵居在其此,状如狸(或曰龙鱼似狸一角,狸作鲤)。”又因其能飞,故亦名飞鱼。如图

历史上出土的飞鱼服只有红色和***锦缎织成的飞鱼服,颜色鲜艳,鲜衣怒马,因此叫“锦衣卫”。飞鱼服没有黑色白色

锦衣卫戴的是乌纱帽、缠棕帽、盔甲。

缠棕帽以棕藤编织而成,四周有檐,檐大称大帽,檐小则称小帽。《三才图会·衣服一》记载:“缠棕帽,以藤织成,如胄,亦武士服也。”。

真正能在台前华服亮相的锦衣卫都是极少数,在这个机构里面还有一个更加庞大的群体,那就是散落在民间以及塞外各种的锦衣卫探子,他们才是这个机构的骨干,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就是来监察官员,负责刺探军情,也从事一些暗杀的工作。他们是皇帝最为可靠的耳目。

他们处在复杂的环境里,都是靠着令牌等代表自己身份的东西来行事,穿着锦衣卫的官服反而不便,因此他们的服饰就太多了,什么样行当的服装都可能会有。

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蟒衣有单蟒,即绣两条行蟒纹于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两条行蟒外,在前胸后背加正面坐蟒纹,这是尊贵的式样。至于曳撒是一种袍裙式服装,于前胸后背饰蟒纹外,另在袍裙当膝处饰横条式云蟒纹装饰,称为膝襕。

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的袍服,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飞鱼类蟒,亦有二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非真作飞鱼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