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官员服饰,为什么没有统一样式?
首先可以确切一点:清朝官员的朝服,不是由朝廷统一定制的,而是需要自己准备的。
即,朝廷只规定服装面料颜色,朝珠材质,补子图案代表的官职等级,接下来的服装,都要靠官员自己去做。
如此一来,大家的官服难免参差不一,没有统一的样式了。
我之所以做这样的判断,来自于以下史料:
一是道光帝非常抠门,穿打补丁的龙袍,导致京城出现专门为京官做旧朝服的裁缝店,旧衣服比新衣服还贵。
由此可见,官服是需要自己做的。
另一个故事是康熙年间,有一满族武将,身介一个文官职位后,居然在武将猛兽图案的补子下面,又刺了一幅文官禽鸟的图案。后被人举报处罚(具体职品记不得了)。
由此可见,连补子图案都是自制的。
清朝亲王服饰等级?
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图案是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亲王的服制朝冠和皇帝一样,有帝王所使用的冠冕,只是皇帝的冠冕是十二旒,而亲王和皇太子的冠冕是九旒。世子冠冕用八旒,郡王冠冕用七旒,臣下不可用旒。
清朝官服图案的正式称呼叫补,它的作用是区分官员级别,以及是文官还是武官,文官的补子图案为飞禽,武官的补子图案为走兽,由于清朝奉行的是以文制武原则,所以基本上同个级别的官员,飞禽补子的地位要高于走兽,比如同为封疆大吏的总督和提督,前者官阶为正二品,后者官阶为从一品,但提督要完全受总督节制。
除了飞禽走兽的补子外,清朝官服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子图案,那就是龙和蟒。清朝官服上级别最高的是亲王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其次是郡王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以及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排在第三的是贝勒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排在第四的是贝子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排在第五的是镇国公、辅国公,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上述都是清朝宗室爵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皇亲国戚。
除了宗室爵位外,清朝官员能得到的最高级别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这三者都属于超品,比一品官级别更高,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绣九蟒,排在其后的是子爵,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绣麒麟,同一品武官,再后是男爵,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绣狮子,同二品武官。
清朝穿黄马褂和蓝灰色衣服的士兵有什么不同?
清代的士兵分八旗和绿营。
你说的前后有兵字的蓝灰色衣服的是绿营。也就是***士兵。而八旗兵实际是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共24旗。驻守北京的,主要是满洲八旗。而守皇城的,则是上三旗。穿黄马褂的则是俗称的大内侍卫。这些人都是军官。品级最低的蓝翎侍卫为正七品武职。清代重文轻武,武职要比文职的权力低两三个等级。象二品的将军,手下也就千把人。为什么清朝军人衙役等衣服上还用字表明身份?
军人衙役,特别是衙役,这些人是和普通老百姓打交道的;就像交警一样,胸口还戴个police的字样呢,这样表明衙役的身份。
你见过电视剧里朝廷里大臣的官服上镶字吗?没必要,这些人不和老百姓有直接接触。清朝时期***都穿什么样的服装,是旗袍吗?
清朝时期******旗袍。 清朝女装: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
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清朝男装: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