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冠戴帖?
在订婚的习俗中,会有一项男方向女方送婚书的流程,一般会将订婚男女的生辰八字、求婚贴、双方家长等信息写在红纸上,这就是婚书。
一、婚书格式
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 ×年×月×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相,大吉
3、上下车轿,面向×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屋×间。
5、冠戴面向×方迎贵神,大吉。 坐帐面向×方迎福神,大吉。
6、路逢井、石、庙宇,用花红遮之,大吉。 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年×月×日 “送好”不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红衫、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临清称为“查日子”,男方查定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附上“迎亲帖”(俗又称“上头帖”),上书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时辰等事项。
古代女子结婚前后的发饰衣着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古代的已婚女子需要束发而且古代的齐胸襦裙穿者一般多为已婚女性,未婚女性一般只能穿刺绣上衣和朴实无华的下裙
早古代,从一个女子的装束就可一看出她是未婚还是已婚。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古代已婚和未婚的女子装束。在古代,女子满14岁要行及笄之礼,就是通过发式的改变来标示一个成熟阶段的到来。古人认为女子到14岁的时候会来月经,从这时起女孩儿就不再留刘孩儿发型,而要把头发盘起来,也就是“发髻”。媒婆一看就知道可以给这个姑娘提亲了。由此可见,当看到一女子头发盘起,而且还插了簪子,这就说明她已经为他人妇。
婚前:
以清代来说,少女多以小螺髻,二螺髻、双髻和环髻为常梳的发式,例如元宝头,梳挽时先将头发盘旋叠压,然后翘起前后两股,中间加插簪钗,髻旁插以鲜花或珠花。
婚后:
成婚后盘起头发,古代认为这样可以减少魅力,一般尚未及笄的女子梳打扒角(明)(即女孩子头发分梳两边,束成八字角模样。),以梳双髻为多,即在头上或在额旁梳成两个小鬟及笄后,发式也从不插笄的丫髻,改为成年人的样子挽髻插笄,并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后深居闺室,不与外人接触。且,礼毕之后还要把发笄取下,解开发髻,恢复原来的发式,以此来区别已出嫁和已许嫁的女子。
古代结婚穿什么样的衣服啊,男女的衣服颜色?
虽然红色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颜色,感觉比较喜庆,但并不是历史每个时期新人结婚都穿红色,新人结婚穿红色是从明朝建立以后才开始的,那以前是结婚穿的什么色呢?
比如秦朝穿的衣服都是玄色(黑中带青),不管是皇帝登基还是祭祀告天,平民婚丧嫁娶都是玄色,因为,秦朝以前生产技术不发达,人们给纺织品能上的颜色有限,主要就是黑和白,以及少量的赤。
到了汉朝规定当官的可以以用赤色,老百姓不准乱用赤、绛色,只能穿青绿衣服,乱穿衣服有杀头的危险,
到了明朝因朱元璋是草根出身,所以对百姓偏爱,永许平民婚服准许穿九品官的红色官服,女子也可以穿“诰命夫人”专属的凤冠霞帔。清朝继承了这一传统直到民国。
而头上的盖头责是从南北朝时期胡人的防沙头巾演变过来。